说起三野军,王必成的名字绝对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苏中战役开了一个漂亮的头,实现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而这七场战役中,王必成所率领的第六纵队参加了其中五场,功勋卓著。
今天,就让我们来详细讲述王必成在解放战争中的传奇经历……
1946年年底,蒋介石贪得无厌,调动了二十多个整编旅,将其划分为四路大军,向苏北解放区发起猛攻。
第一路由整编第11师和第69师组成,从宿迁方向出发,目标是沐阳;
第二路整编第74师和第28师,从淮阳直扑涟水;
第三路整编第65师、第25师和第83师,从东台挺进盐城;
展开剩余91%第四路则由第33军和整编第26师、第51师组成,从枣庄进攻临沂,形成了严密的包围网。
这无疑是蒋介石布下的一张天罗地网!
王必成作为三野的铁血将领,自然不会缺席这场关键战役。他奉命率领第六纵队坚守涟水,迎战的是来犯的整编第74师和第28师。
实话说,第74师是张灵甫麾下的精锐部队,加上第28师约五万人马,而王必成手中的第六纵队兵力不过两万,形势极其严峻。如此兵力悬殊,王必成陷入了极大的困境。
第一次涟水战斗中,王必成率领第六纵队苦守了整整十二天,战况异常激烈,虽付出了巨大代价,但最终坚守住了涟水城池,算是守得住阵地,有所收获。
然而,张灵甫毫不打算给王必成喘息的机会,紧接着发动了第二次涟水战役。王必成迅速展开反击,但面对早有准备的74师顽强抵抗,第六纵队在短时间内损失超过五千人,形势再次危急。
无奈之下,王必成不得不带领部队撤出涟水。
这次失败代价惨重,五千余人的伤亡让王必成备受打击,同时也遭到了一位高级领导的严厉批评。
面对批评,王必成甘心接受,但心中郁结难消——第六纵队何曾打过这种被人压制到没有反击机会的败仗?心中的怒火越积越重,但他忍着怒火找到粟裕说道:
“别忘了,打74师,我们是第六纵。”
粟裕看出王必成心中有气,也明白他在与张灵甫的交锋中吃了亏,便承诺下次对阵74师,绝对会让王必成亲自上阵。
1947年,这次机会很快降临。
涟水失利后,王必成率第六纵北上,在临沂附近展开休整。随着山野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,王必成被任命为第六纵司令员。
不过,北上后不少战士是南方人,初到北方的气候和饮食让他们难以适应,情绪低落,甚至有些畏难。
对此,王必成深表理解,却也坚定告诉大家,战争不是只能在家乡打,必须逐步适应各种战场环境。于是他走进部队,与战士们促膝谈心,尽力化解大家的焦虑情绪。
山东老乡们对解放军充满欢迎之情,但对王必成的部队却有些好奇,纷纷总结出了三个“奇”:
第一奇,说话听起来怪怪的,仿佛外地口音,让人难懂;
第二奇,每个战士都留着头发,显得文弱好像学生兵;
第三奇,好多战士背着五颜六色的绸缎被子,看起来像是大少爷。
因此,许多人都怀疑这支部队的战斗力,认为他们不具备赢得战争的实力。
虽然战士们心里有些畏难,但真正面对困难时,他们并不认输。很快就学会了山东话,并向老乡们解释绸缎被子是南方人的习惯,绝非地主豪绅,虽然外表斯文,但战斗力极强。
听到这些,山东老乡们才真正了解了王必成部队的实力与风采。
为了让士兵们吃得更好,山东乡亲们主动为他们制作各种特色食品,主要是用小米做成的,大家还亲自淘米煮饭,关怀备至。
这让战士们吃得饱暖,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。
1947年2月,王必成接到命令,国民党军正在以南北两线向我军阵地压迫进攻。
粟裕决定在临沂以南布置阵势,吸引敌军主力决战,同时派主力部队秘密会合,准备围剿李仙洲驻守的莱芜敌军。
王必成则被安排率第六纵北上,负责歼灭北线的敌军。
接到命令后,王必成当晚便率军行军,计划用五天时间赶到指定地点。抵达后发现,敌人在莱芜和口镇一带已经布防,粟裕随即命令他先歼灭驻守口镇和青石桥的敌军部队,切断莱芜敌军退路。
口镇由敌军36师一部把守,虽然36师不如74师精锐,但仗着美式机械装备,战斗力依旧不容小觑。
王必成深知口镇战役的重要性,赢得这场战斗,不仅能切断敌退路,还能打击36师的锐气;失败则一无所有。
于是,他迅速制定作战方案:
第一,16师和18师结合偷袭与强攻,主攻口镇;
第二,17师和警第4团绕到口镇北侧,进攻青石桥敌军。
2月20日晚8点,战斗正式打响。
在王必成一声令下,猛烈炮火瞬间压制了敌36师,敌人猝不及防,战局迅速倾向我军。几个小时后,第六纵基本控制了口镇大部分区域。
紧接着,王必成再次发起猛攻,成功将口镇几乎完全夺回,同时我军也占领了青石桥附近阵地。
敌军36师师长惊恐万分,急忙请求李仙洲增援,但李仙洲自己已被我军包围,无法出兵相救。
最终,王必成大获全胜,彻底切断了敌军莱芜的退路。
后续不用多说,李仙洲企图逃走,被王必成截断。突围未果,李仙洲在炮火攻势下狼狈奔逃。
莱芜一战,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,王必成在涟水战斗中积压的郁闷终于得到释放。
但对他来说,这远远不够,他坚信唯有再次与74师交锋并获得胜利,才算真正报了仇。
莱芜战役结束后,紧接着爆发了孟良崮战役。
王必成终于迎来了与74师的正面对决。
莱芜战役后,蒋介石虽心惊胆战,却不甘认输,将全面进攻调整为重点针对山东和陕北的进攻。
4月初,蒋介石调集了13个整编师、约25万兵力,向华东野战军发起猛攻,试图将其彻底消灭在沂蒙山区。
粟裕洞察敌军意图,决定诱敌深入,吸引敌人主力,然后伺机运动歼敌。
为此,粟裕派王必成率第六纵沿津浦铁路南下,威胁敌人重要补给点兖州。
王必成接令后在兖州附近发动进攻,敌人迅速反击,且调集了25师和83师前来增援。
形势不利,王必成只能弃守兖州,快速撤退,伺机寻找再战良机。
撤退期间,王必成深思熟虑,决定转战鲁南。虽然无法保住兖州,但鲁南战场同样可以牵制敌军,并且方便随时北上应战。
他向粟裕发电报申请前往鲁南作战,粟裕很快批准。
抵达鲁南后,一些战士感到困惑:鲁南与张灵甫整编74师所在地域相距甚远,难道不打算向74师报仇了吗?
对此,王必成明白不能放弃对74师的仇恨,他在鲁南只是等待最佳时机,74师迟早要打。
5月10日,华野发来电报,74师正向坦埠一带进攻,我军第4纵和第9纵即将交战。
王必成得知后,立刻向粟裕请求让第六纵参加战斗,因为报仇74师,是他们所有人的最大愿望。
粟裕迅速同意,命令王必成率第六纵赶赴坦埠,抢占垛庄,切断敌退路,与4纵、9纵合力对敌。
王必成和部队士气高涨,迅速行军抵达垛庄,准备切断74师退路。
深夜,乌云密布,夜袭时机成熟。敌军在垛庄熟睡,毫无防备。
不到半小时,王必成率第六纵夺下垛庄。
敌将汤恩伯得知垛庄失守,急令张灵甫抢回阵地,双方大战一触即发。
华东野战军的1、4、8、9纵队迅速配合,形成包围圈,将74师围困于孟良崮狭长山区。
74师成为被困瓮中鳖。
张灵甫震惊,请求蒋介石派兵增援,蒋介石调集十个师兵力欲决战救援。
粟裕早有准备,派2、3、7、10纵及地方武装拦截增援部队,形成多处阻击。
黄百韬率领整编25师侥幸突破阻击向孟良崮增援,王必成率第六纵迎头拦截,展开激烈战斗。
王必成指挥猛攻,同时构筑坚固工事,敌军多次冲锋无效,陷入被动,距离救援目标寸步难行。
敌军增援受阻,接下来我军集中火力围歼74师。
虽然74师由张灵甫带领,经验丰富,装备优良,硬拼突围尚有可能,但粟裕命令各纵队紧密协作,誓将74师歼灭在孟良崮。
经过数日激战,张灵甫兵力已大幅削弱,孟良崮主要制高点几乎全部被我军占领。
16日下午2时,我军发起总攻。
王必成下令特务团突破敌防线,直指74师指挥所。
张灵甫绝望反扑,带着约千余人拼死抵抗,终究是螳臂挡车,徒劳无功。
最终,张灵甫在山洞中绝望自尽,副师长等高级军官也相继殉难。
师长一死,74师士气崩溃,众多士兵大声呼喊投降,战斗宣告结束。
随后,华野开始收缴74师遗留的先进美械装备,押解俘虏离开战场。
第六纵的战士们抬着担架,运出张灵甫的遗体。
五月天气渐热,张灵甫遗体放置两天开始腐败。
王必成下令将其洗净,换上整洁衣物,虽是敌人,也应给予基本尊重。
随后,他命令准备一口价值400大洋的棺材,将张灵甫体面安葬。
被俘的74师官员中,有一名少将旅长和八名上校,共九人,商议后请求最后见师长遗容。
王必成作为军人,理解他们心情,便同意了这一请求。
九位国民党军官前往张灵甫遗体处,跪成半月形,痛哭流涕,表达最后的哀思。
看到这一幕,王必成感慨万千。作为军人,他理解他们的情感;作为共产党将领,他深知必须赢得这场战斗,战胜张灵甫的意义。
唯有理念不同,才能注定成为敌对双方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策略-众和策略官网-山东股票配资公司-全国前三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